文|凝妈悟语
晚上跟孩子聊天,谈到他的“小情绪”。
孩子突然说:你每天让我写那么多作业,我很不开心。
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!
难怪他最近学习总提不起劲。原来,问题在这里。
这几天我胳膊疼,不能吹空调,就让他自己在房间里写作业。
说好的是30分钟写完一页字帖,结果1个小时才磨蹭着写完。
说好的做应用题时,要圈画关键词和问题,从问题找条件,积极思考再解答。可他的题面干干净净,题目几乎没有完整做对过。
我突然明白了:孩子心里觉得学习是“妈妈给我的任务”,不是“我自己的事”。
当孩子内心不认同学习的意义,将其视为外部强加的压力时,自然缺乏投入的动力。
所以,没人盯着,他就拖拖拉拉,根本不动脑子。
这样耗时间,学习效果当然好不了。
这让我想起大儿子。
他学习主动性特别强,为啥?因为他从小就痴迷机器人!
4岁多就显露出很强的动手能力。
我们就顺着他的兴趣,从纸模型、乐高、电子积木,慢慢升级到音响、电脑,甚至3D打印机、激光刻蚀机相关零件或工具。
他对电子世界充满好奇,知道只有好好学习,才能上好大学,见识更广,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孩子对自己热爱的事情,会主动去学、去钻研,就是“内在动力”。
可小儿子呢?
目前没发现他特别着迷的东西。
他喜欢看些简单搞笑的动画片,玩玩闹闹,说个俏皮话能乐半天。一提到学习就说:“太难了!
不想动脑子! 感觉完全没兴趣,全靠我在后面推。
这确实让人发愁。
但也不能由着他光玩啊!未来得靠他自己。
所以趁他还小,得想办法让他重视学习,最好能找到让他自己愿意学的动力。
第一,寻找兴趣之源,扩大知识面
从哥哥身上看到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
孩子见得多了,才可能发现真正喜欢什么。
我们打算多带弟弟去科技馆、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动物园等知识型场馆转转,接触各种各样新鲜事物。
希望能帮他找到一样能让他眼睛发亮、愿意投入的事情。
广泛的经验是激发内在好奇心的沃土。
第二,深度沟通,建立目标感
把学习和他的梦想、实际生活联系起来,他才能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,实际上是“目标感”。
问孩子以后想做什么?
孩子说:以后想当动物管理员。
针对这个话题,展开了讨论:
动物管理员的工作不是看着动物那么简单,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、健康饮食、疾病防治、能力发展等等,要让动物更好地生存,就要学习大量知识。
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,还要考取专门的证书、有一定的学历,才有资格应聘到动物管理员岗位,有机会获得工作。
如果不学习,就没有这个机会。
接着我把话题拉回现实。
我:现在天气很热,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是什么感觉?
孩子:我就想在空调房间里吃着零食看动画片。
我顺势引导:如果不学习,以后可能没有能力吹空调,连吃饭都困难呢。
再谈到眼前的事情。
问他:你想开学后到学校里考95分以下吗?
孩子说:不想!还想考到95分以上,想变优秀!
追问:那学习重要吗?
孩子说:重要!
我最后问:那学习是为妈妈学的,还是为你自己学的?
孩子说:为自己学的。
这次对话,是在帮助他将模糊的愿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,并理解学习是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。
第三,正向反馈,强化内在满足感
我们现在有个奖励贴纸的小办法,在特定事情上挺管用。
比如学英语的时候,很长的一页读到100分,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励贴。
他以前没有耐心,不等人家读完就自己读,准确率常常是90分以下,自己还很生气。
现在为了得100,都要听完语音,不会的单词再听一次,然后才读,读一遍不满意,会读第二次,得100的几率就高,拿到奖励贴的次数就多。
看到他的变化,立即真心实意地夸奖“哇,这么长的句子都读得很准,发音更地道了”。
结果他读得越来越好,语音语调的确感觉有很大提升,中式味道明显减弱。
及时的表扬和一点小奖励,就像给发动机加点油,能鼓励好行为。但别光靠奖励,真心夸他的努力和进步更重要,这样他慢慢会享受学习本身的成就感。
我写文章不也是吗?
写作动机是记录孩子的成长和育儿思考,能梳理自己的思路。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,想为未来留下一点东西。
但是能长期坚持下来还有两个原因:
如果各平台反响良好,阅读量高,会得到一定的报酬,减轻经济压力,自然是快乐的事情。
在流量不高的情况下,如果能得到一些正向反馈,比如有家长说:很有帮助,看了我的文章后,以前困惑的问题突然明白了。读者给我提供的情绪价值,让我能在艰难中坚持。
第四,学着放手,培养自主性
有次我叫他去写作业,他居然问:“写什么呀?”
我一下子意识到:原来是我代替他做的太多,让他形成了依赖,自己都不知道学习任务是什么,当然觉得是我的事,不会主动去做。
现在马上二年级了,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,不用我帮忙。
我决定改变:
让他每天照着计划表,自己找出要写的作业,能完成的独立完成。
比如,写字帖、每日一练、数学思维、阅读,他都可以自己做,不需要陪伴。
我只陪着他做那些确实需要我帮忙的内容。
比如:自然拼读、讨论数学问题、指导看图写话。
我放手,他才把学习当作“自己的事”,我也轻松地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孩子需要自己安排、自己负责,才有“当家作主”的感觉,才会主动,这本质上是在培养“自主性”。
写在最后:
孩子学习不主动,可能是学习兴趣不浓厚、学习目的不明确、没有自主性,只有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价值,才能有学习动力。
这个过程需要时间,也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方法。
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有的孩子的确需要付出更多努力,任重而道远。